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自拍晒照 > 正文
    购物车
    0

    原平•慧远与楼烦寺

    信息发布者:zjw601639275
    2017-10-11 12:21:38   转载

    东晋高僧慧远大帅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佛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促成印度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人和净土宗的初祖,其影响极其深远。过去许多资料中都提到慧远为“雁门楼烦人”,而后世人大都考证雁门楼烦即在雁门属地崞县,慧远为今原平市茹岳村人。尤其是山西师范大学教授张育英发表在2000年第13期《世界宗教》上的《慧远法师籍贯考》一文,更是确证大师当为今原平人。据清光绪版《续修崞县志》“沿革”中载:“永嘉后,陉北地入代,刘琨徙五县民于陉南,崞始居原平地,楼烦、阴馆居广武、原平二县境,各立城邑,而不置县”。又载:“楼烦故城,在县治东十五里大阳都。北魏志:雁门郡原平县有楼烦城,唐章怀太子曰:故城在县东北,元魏主如楼烦官即此;杜佑亦曰:崞县东有楼烦城;通典:汉楼烦郡波城在令县东;舆地要览:楼烦故城在今太原府崞县东十五里大阳都,今有楼烦寺;王钥诗:楼烦溃废惟荒丘,黄沙射日风飕飀”。另据清光绪版《续修崞县志》载:“慧远,茹岳村贾氏子,性好释,有戒行,削发本县楼烦寺,修行于白仁岩。”《原平县重点文物简介》也载:“楼烦寺位于原平县城北六十五里的茹岳村东,为晋代慧远禅师之出生及演教之地”。

      楼烦寺最初创建时名为“胜井院”,相传晋成帝咸和九年,慧远出生时此地一水井内有灵芝出现,异香四溢,村民感于祥瑞现前,遂建造“胜井院”。后因纪念楼烦古邑之需改名为楼烦寺。该寺于明嘉靖年间毁于战乱,僧昭敬率信众筹款修复,清康熙、雍正时相继修缮。至民国时,寺内三进佛殿以及祖师殿、关公殿、圣母殿均完好无损,规模可观,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然而,“文革”期间寺院连遭劫难,大多毁损。现仅存明嘉靖十二年铁钟一颗、清乾隆年山门一座、唐代尊胜幢一座、金代李秀塔一座和明代重塑慧远禅师像碑记及明清时重修楼烦寺碑记多通。

      走进楼烦寺,唯一可见到的古建筑就是四柱二层、悬山顶结构的清代山门,门外镶嵌的“楼烦寺”砖雕匾额方能让人产生隔世之感。而慧远与楼烦寺的历史渊源只能从碑文中看出些许端倪。

      明正德六年重修楼烦禅寺铭有序:“雁门之前三十余里,彼有古刹其曰楼烦,即东晋匡庐远公法师……建刹名胜井院”。

      明嘉靖二十七年重修楼烦寺碑记,由崞邑乡进士、奉训大大知景州事李本立撰文:“寺,古刹,名为楼烦。存旧制也,历代以来袭其名,以及于兹而不变者,亦爱礼存羊之意也。然基址虽存,沿革不一。寺之前有衢通于宣大,寺之左有溪接于龙泉,诚胜地也……寺之肇也,源流已远。自东晋远公演教于此,嗣是而后守其清戒,代不乏人……其巍然险阻凌绝之状,真一方之奇观也。岂止状僧家之胜概、卫像貌之尊严已哉。”

      明万历四十一年碑,由山西布政使右参政兼按察司佥事、广陵人阎士选撰文,开篇则有“公乃此地贾氏子”字样,后面记述着:“楼烦在古为夷狄之国,至赵武灵王而有之,其英风猛烈,照辉今古。迄今数千年,生灵不伦左衽者,武灵赐也。乃不以楼烦归武灵,而以归远公,岂业缘之兴衰有尽,而懿德之好无进泯耶……”

      清康熙十八年重修楼烦寺碑记,由福建漳州府海澄县知县、崞邑人王纬撰文:“崞,古楼烦也,其它遗迹鲜有存者,邑之北三十里许有寺在焉。厥名楼烦,传者谓东晋时建立,释慧远禅师演教于此。是寺也,山环水绕,规模壮丽,真菩提胜境矣,千百年来既几经修理,碑记俱在,可考而知也。……”

      游楼烦寺,观旧碑石,禁不住会让人浮想联翩。世为冠族,勤奋好学的慧远,着一袭长衫,肩简单行装,13岁便随舅父令狐氏游学于许昌、洛阳等地。八年间,他“博综六经,尤善庄老。性度弘博,风鉴朗拔,虽宿儒英达,莫不服其深致”,慧远21岁时欲南渡拜范宣子为师,却因战乱路塞,无奈回归故里,毅然落发于家乡小寺。之后,他与胞弟慧持赴恒山聆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才悟彻真谛,道念日纯。从此,一步步走进高僧大德的行列。

      尽管后来慧远卜居庐阜36年,“迹不入俗,影不出山”,但其德行深为乡亲敬重,至今流传着许多赞美诗文,有的还载入《崞县志》中。

      唐祖泳有《题远公经台》诗:“兰若无人到,真僧出复稀。苔侵行道席,云湿坐禅衣。涧鼠缘香案,山蝉噪竹扉。世间长不见,宁止暂忘归”

      唐代僧灵徹在《远公怆诗》中写道:“古墓石棱棱,寒烟晚景凝。空悲虎溪月,不见雁门僧”。

      清印光法师对慧远大师十分敬重,写诗赞曰:“肇启莲宗福震旦,畅佛本怀垂方便。圆音一阐士归庐,大法将弘神运殿。一切法门从此流,一切行门从此办。致令各宗尽朝宗,万行赴海依行愿”。

      清贾克明在《崞县十二寿》中写道:“有美一人兮,白仁之巅,晋室肇乱兮乃慕金山。卧石室兮,饮龙泉。猿听法兮,参禅避石勒之干戈兮。指庐岳而卓,锡白莲为社兮,陶陆为益。我怀若人兮,邦之释。”

      清何鹍写有《楼烦寺》诗一首:“古刹传东晋,探幽路渐开。几层松挂日,一片石生苔。有客逃禅至,无僧说法来。胜井遗迹在.清碧绝尘埃”。

      现如今,楼烦寺在广济、果圆、常喜、悲君、妙江等僧人的关爱下,历时20多年终于重现雄姿。大雄宝殿巍峨壮观,新塑大佛雄伟高大,祖师殿内莲宗十三祖师法相庄严,过街牌楼气势恢宏,增建天王殿气象不凡,寺后湖水清波荡漾,通寺公路硬化齐整,……现任住持僧净住发心以慧远大师为楷模,楼烦古寺为道场,弘扬净土,广结善缘。一俟时机成熟,还要牵头成立慧远研究会,建设佛学院和养济院,使其成为一处知名的佛教圣地。

      近年来,有不少人产生出慧远大师故里怎么会在一座寺院的疑惑。其实,就在楼烦寺现存的唐代尊胜幢上,我们就可以发现历史演进的痕迹,那上面清晰地有着“楼烦村”三个字,说明至少在唐代以前这个地方是村庄,而寺院只是村庄的附属物,楼烦寺得名于楼烦城(县)、楼烦村是可靠的。东晋张野曾作《远公序铭》:“妙法常存,悠悠莫往。若人乘生,皎如月朗。远赏鉴物,知狄知广。息心空谷,训徒幽壤”,这般景象应是楼烦寺未来的写照。

    W020151229361795735721.jpg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