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自拍晒照 > 正文
    购物车
    0

    原平•“晋贤故里”上社村

    信息发布者:zjw601639275
    2017-10-11 12:20:42   转载

    “晋贤故里”冠之于东社镇上社村,其典故出处为“郝隆晒书”。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中载:“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这段轶事说得是,汉代以来有习俗于七月七日曝晒衣裘。豪富家庭常借以炫富斗珍,把一件件名贵的衣饰挂满庭院。魏晋间,阮家是当时大族,为官作宦的很多,每逢七月七日,诸阮家的门前都晒满了锦绣皮裘。士人郝隆风趣异常,人家晒衣,他袒着肚子仰卧在阳光里。有人笑着问干干什么,他蜕:“我这肚子里装满了书,跟人家比一比究竟谁富有”。晋代崇尚清谈,讲究语言的含蓄和隽永,艺术风格、艺术成就较为特殊。东晋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谢安、桓温、郝隆等41人到山清水秀的山阴兰亭(浙江绍兴)行“修禊”礼,以祛除晦气。其时大家一边饮酒一边赋诗,气氛极为热烈。当时,有人定下了作不出诗就罚酒三升的规矩。郝隆刚开始因做不出诗而受罚,饮酒之后,挥笔写出一句诗:“娵隅跃清池。”桓温问“娵 隅是什么东西?”郝隆答:南方人把鱼称为娵隅。桓温说:“做诗为何用蛮语?”郝隆说:“我从千里之外投奔你,才得到个蛮府参军的职位,哪能不说蛮语呢?”众人听后,哈哈大笑。这次三月三兰亭会共赋诗26首,最后由王羲之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写了脍炙人口的《兰亭序》,成为文坛佳话。

      上社村地处同川梨乡之北,全村3000多口人多数姓郝,村中存有晋处士郝隆祠一座。据祠堂大清同治八年碑记载:“郝隆,字佐治,东晋名士,尝为征西官属卒,未得志。上社村相传为公故里,其家在焉。公裔世居之为望族,又曰公所居有此君轩,遗地犹存。”清乾隆版《崞县志》中也载:“晋处士郝隆墓县东一百里上社村”。旧时,上社村的“晒书堂”、“此君轩”和北社村的“万卷楼”统称“同川三绝”。郝隆一生仕途不畅,但为人耿直,出言爽快,留下许多趣闻。谢安早有隐居山中之意,但一直未能遂愿。一日,有人送给桓温一些中草药,桓温取出其中的“远志”问谢、郝二人:这药为何又叫“小草”?谢安一时未能答出,郝隆应声答道:“此甚易解。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谢安立即脸含愧色。因而,清光绪丙子科举人、候选知县五台刘升瑛所撰“赋娵鱼辨小草讽谢调桓名士清谈倾江左,生典午官参军晒书袒腹故乡遗址在沱东。”不仅为郝隆是同川上社村人做了佐证,而且概括了郝隆平生颇具标志性意义的行为举止。

      据考证,上社村自郝隆始,后世子孙中名士迭出。有悬带银符、管军行事的五代将军郝胜,工诗善赋、父子及第的金代翰林郝俣,勤政惠民、宽严有度的明代知州郝璋……而尤为特殊的是唐代名臣郝处俊,旧志也认为是郝隆后裔。郝处俊,名杰,出身于贵族高官家庭。其为唐开国功臣许绍外孙,侍中、平恩公许圉师外甥,甑山县公郝相贵之子。处俊好读汉书,略能暗诵,贞观中进士举,按照以门资出身者,县公从六品上叙阶的规定,释褐时被授与著作郎(从六品上)。后袭爵甑山县公。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四月二十五日,太子弘不明不白地暴死在合璧宫。高宗暂时停止了把权力交给皇后还是太子的摇摆,于六月初五立李贤为太子,并于八月二十七日命张文瑾为侍中,郝处俊为中书令,成立了新的宰相班子。郝不事阿谀,忠言直谏。胡僧卢伽口阿逸多以长生不老药献于上,处俊以修短有命,非药能延谏,高宗听后不再服药。上元三年,高宗以风疹欲逊位,令天后摄知国事,与宰相议。处俊曰“尝闻礼经云‘天子理阳道,后理阴德’。则帝之与后,犹日之于月,阳之与阴,各有所主守,陛下今欲违反此道,臣恐上则谪见于天,下则取恒于人。”此番道理,不仅高宗从之,也为朝野所尊。后加金紫光禄大夫,行太子左庶子,知政事,监修国史,迁太子少保。永隆二年(681)三月,郝处俊罢政事。同年卒,享年75岁。唐高宗对他的评价是:“志存忠正,兼有学术”。清乾隆版《崞县志》载:帝尝书“飞白”赐杰,曰:“飞九霄假六翮”,世人遂称之为“六翮相公”。

      上社村是同川地面上的一个大村,这里不仅世誉“晋贤故里”,明清间还置过崇信都邑,抗战时期曾为东崞县县委及县佐公署驻地,建国初设过乡府公所。春秋时的古城遗址曾发掘出青铜驷车篷顶。现如今,村中央横贯南北的旧大街上,历史文化遗迹随处可见。村东石砌门楼高近两丈,上嵌砖雕四字“晋贤故里”,虽经岁月磨蚀、人为破坏,依然清晰可辨。村西遗存的“西成”城门、城墙让人顿生敬畏之感。大街两侧还能看到原为“当铺一条街”的“当铺巷”门楼、旗杆林立的“旗广巷”门楼和古地道纵横交错的“纯嘏巷”门楼。从南到北漫步老街可见数座过街闳阁楼尚显古色古香之神韵。老街中心,清咸丰元年四月重修的戏台虽呈老态龙钟之相,但仪态不凡、雄姿犹存。正对戏台的岱山庙、释迦如来庙和木牌楼保存完好,貌相壮伟。寺院内的四棵唐代柏树,枝干挺拔,苍翠清秀,纹理萦纡,遒劲古朴。穿越上社村大街小巷,风姿雅致的老街门随处可见,难以计数,与精雕细刻的仿古式砖券新街门相映成趣。

      “晋贤故里”上社村作为广大同川地区的一隅.不仅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折射出浓郁的梨乡风情。尽管旧街门内的民居大都换了新颜,古地道的历史难以考究,多少令人有点遗憾,但梨园中老树新枝、生机盎然的一千多株老梨树照样会让人生发出许多感慨。

      随着我省文化产业的不断做大、做强,“三晋文化名村”正逐步被世人所了解。“晋贤故里”上社村应该如何进行整合,从而走进人们的视野,理当成为原平人关注的一个话题。

    W020151229361795735721.jpg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